掌握聚合最新动态了解行业最新趋势
API接口,开发服务,免费咨询服务

我们熟悉的那个迅雷要回来了,还想让中国前沿技术领先世界20年

转载自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作者:逍遥小妖

2017 年 8 月 7 日晚 22 点 46 分,迅雷联合创始人程浩写下一条微博,评价了当时正在热播的电影《战狼2》。

短短一夜之间这条微博收获了上千评论,其中的大部分与《战狼2》没有关系,一条点赞超过 2500 次的评论概括了其它内容——「迅雷都要完了,你还有功夫看电影?」

迅雷当然并没有完蛋,甚至说在 2017 年的股价表现十分良好,只是迅雷在用户的口碑中确实「完了」——

本周二迅雷发布会上,程浩在一段 VCR 中与众多用户一起吐槽了迅雷:「我觉得迅雷 9 这次升级,除了给用户带来麻烦之外没有任何好处。用户天天骂迅雷,甚至来骂我,对我进行人身攻击。」

之所以敢这么砸场子,可能是因为程浩已经在 2016 年 1 月从迅雷离职,全身心投入到了作为投资人的新职业生涯中。

即便是被用户骂,即便是跟着用户一起骂,这些压力也不再压在他肩上,而是属于现在的迅雷和新迅雷人。

「我看到有人在微博上画了 20 多页的漫画,来描述迅雷是怎么捆绑安装,怎么强制升级,怎么是一个流氓软件的。」

刚在迅雷担任 124 天 CEO 的陈磊在台上这么说。

「爱之深责之切,有这么多用户不厌其烦的骂我们,这说明用户尊重历史上的迅雷,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他爱过迅雷。我想在这里代表迅雷的全体员工对所有骂过爱过迅雷的用户致以深深的歉意和谢意。」

回归初心的迅雷

迅雷的口碑并非一直这么差,在许多老用户的记忆里。迅雷曾是一款依靠产品力横扫所有竞品的产品。

2005 年,迅雷 5 发布,这一版本开启了迅雷口碑最好的时代。大众所熟知的功能都是在这个大版本下逐渐被添加进去的。

在迅雷 5 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除了少量的广告迅雷几乎是一款「公益产品」——没有会员服务,没有捆绑安装的其它软件,没有用户讨厌的「浏览器」和「播放器」。

「不那么商业化,是许多人喜欢迅雷 5 的原因。」程浩提到。

2014 年,迅雷作为一家公司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它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一家公开公司,面对更多的股东迅雷有了更多赚钱的责任。同时,它从此受到中美两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约束,这让它在某些方面的体验变得更差。

「下载是一个生态链,我们过去的商业化模式过于简单粗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一个生态链里必须每个角色都开心才能一直持续下去。」陈磊说。

换一种更通俗易懂的说法,过去的迅雷要么让版权方不开心,要么让运营商不开心,要么让用户不开心,总有一方认为迅雷是在「作恶」。

一周前,迅雷开启了迅雷 U 享版的内测——这是一个面向迅雷会员的「清洁版」迅雷,它启动快,占用内存小,下载自动使用离线加速,没有广告,不内置浏览器,不强制安装播放器,除了下载什么都干不了。

这款产品有多好,大概就是好到让人能放弃迅雷 5 的程度。同时,迅雷关闭了迅雷 9 以前版本的强制升级,并承诺捆绑安装在之后也会逐步取消。

在 10 月 31 日迅雷战略发布会上,迅雷还宣布了与 4K 花园的合作,后者是由优酷土豆携手华为在 2016 年推出的 4K 视频制作和分发品牌,每月新增 4K 视频节目 100 小时。

这个看似简单的合作其实回答了两个迅雷长期以来避而不谈的问题:1. 宽带普及后还需不需要下载?2. 是不是所有版权方都特别讨厌迅雷?

动辄上百 GB 一部的 4K 电影证明了即便到了今天人们依然需要下载,与 4K 花园的合作证明了并不是所有版权方都讨厌迅雷。

前者比较直观,但后者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为什么版权方会愿意和迅雷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 4K 花园与迅雷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你帮我分发」,而是涉及了区块链和版权等内容。曾被版权方认为有「盗版原罪」的迅雷,通过区块链技术让版权保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根据现场的介绍,迅雷是这么帮助 4K 花园的——

迅雷的技术除了能够帮助用户更快的下载到 4K 花园的电影之外,还能对每一次下载进行特殊的加密。每个用户下载到的视频中都包含完全不同的无痕水印,如果未来某个片子在网上泄露了盗版,可以通过这些无痕水印定位到这个盗版源来自某个用户。

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靠的是迅雷从 2015 年开始对分布式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这些在过去几年里不被人读懂的布局,终于在今天得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迅雷自己的区块链应用——玩客云。

而玩客云,将成为解决迅雷商业化、用户体验与迅雷合作伙伴关系如何平衡的正确答案。玩客云是一款售价 599 元的轻量级 NAS,它的前身是迅雷赚钱宝。

乍听上去,这是一个软件公司里的硬件产品。但实际上,赚钱宝团队在做的是以 C 端硬件为表现形式对「共享计算」、「分布式 CDN」和「区块链技术」的探索。

在最新的产品玩客云里,不止将过去迅雷赚钱宝的功能结合在了一起,还利用无数的玩客云硬件节点搭建了属于迅雷自己的区块链网络。

玩客云既是那个可以摆在家里的私有云盘的名字,也是迅雷的区块链应用的名字。

任何一个购买了玩客云硬件的用户,可以加入玩客奖励计划,这个计划与过去迅雷曾经推出过的水晶计划相似,会自动将用户设备的闲置空间和网络带宽共享给其它需要的人以换取奖励。

而迅雷,则利用这些闲置的带宽和空间构建自己的区块链网络。

好的商业模式,需要生态链上的上下游都获益

在找到正确答案之前,迅雷花了很大功夫。

程浩和许多用户钦定的「迅雷最好的产品」迅雷 5,距离现在的迅雷已经有些远了。但其实,这个版本对每一位老迅雷人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

迅雷在 5 这个大版本号上停留了 5 年,迅雷 6 从未正式发布,而迅雷 7 发布的时候已经是 2010 年。

和之后的迅雷不同,当时迅雷的每次更新带来的功能都是用户所期望的——

比如能通过挂机积攒积分来获取更快下载速度的「雷区」,比如识别有毒文件的在线查杀,比如破解死链的多资源超线程技术,再比如没有人不知道的「离线下载」也是在迅雷 5.9 版本中加入的。

网友和迅雷自己都认可的最经典的迅雷版本

迅雷 5 太过美好,以至于它像是下载工具界的 Windows XP,连迅雷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结束它。至今,一些为了躲避新版迅雷的用户仍然在使用着迅雷 5 版本。

而 2009 年几乎可以算是迅雷商业化的元年——2009 年 6 月 20 日伴随着离线下载上线的会员体系,9 月 19 日付费会员到达了 10 万名,到 2010 年 12 月会员数就突破 100 万人。

截至迅雷上一季度财报,迅雷付费会员约为 500 万人,人均季度贡献超过 30 元。

围绕会员体系,迅雷做过许多商业化尝试,这些商业化尝试中比较成功的至今仍然留在迅雷官网的会员特权里。而不成功的那些,则成为了之后迅雷每一次更新时,用户不想升级的原因。

仅入职迅雷 2 年多的新任 CEO 陈磊,和许多 10 年以上的迅雷老员工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这些员工回忆起研发迅雷 5、研发会员系统时的场景:

那时的迅雷在网上几乎没有恶评,论坛里偶尔有了投诉,官方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要有 10 个用户骂回去。

我们成功的秘诀和它的产品一样就是快,技术快速迭代、产品快速更新、用户需求快速响应,经常性的封闭开发,将三个月的研发周期压缩到一个月,工程师每天早上都要先去论坛看一圈帖子。

陈磊这才发现,迅雷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之间的矛盾只是一个表象,真正让迅雷不再是那个受人喜爱的迅雷的原因是他们自己松懈了。

迅雷的初心,是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去用心的设计和打磨产品,以和用户零距离接触的方式去了解用户学习用户,并尊重用户在产品上的看法。再通过最快的速度将先进的技术投入到最大规模的应用,构筑同行不能企及的护城河。

因为商业化和上市,作为商业公司的迅雷半推半就的远离了用户,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携带了思考。将这种「赚钱」与「为用户着想」的矛盾当做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冲突。

随着带宽的提升,在线观看视频逐渐成为了新的用户习惯,这时一边在疯狂赚钱,一边用户体验不断下降的迅雷逐渐变成了今天那个你讨厌的迅雷。

好再,即便是在迅雷上市之后,迅雷内部依然孵化出了赚钱宝这样一个没有丢掉初心的团队。

陈磊所说的这种「懈怠」当然也体现在迅雷的商业化上。正如他所说的「迅雷的商业化太粗暴了。」

多年以来,迅雷的商业化停留在运营层面上——要么向免费用户推广,要么向用户和合作伙伴收费,最后谁都不喜欢迅雷。

迅雷是一家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公司,产品是连接技术、用户与合作伙伴的桥梁,而商业模式应该能让所有使用迅雷产品的人受益。

迅雷想用区块链,让中国前沿技术领先世界 20 年

在过去,迅雷为了把下载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其背后是许多技术的革新。

无论是最初在与 FlashGet、网络蚂蚁的战争,还是在之后与腾讯旋风的战争中。帮助迅雷取得胜利的关键产品,都是许多开创性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应用——

  • 迅雷是第一个实现 HTTP、FTP、BT 和 ed2k 下载全支持的下载工具
  • 迅雷是第一个实现在服务器端对全网同一文件进行索引解决死链的下载工具
  • 迅雷发明了 P2SP 协议,并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 P2SP 应用「迅雷离线下载」

甚至可以说,迅雷那些受欢迎的功能与那些「不受欢迎」的功能的区别,就在于那些受欢迎的功能背后都有着前人未曾尝试的技术。

「用户想要通过多种方式下载,但是并不想安装多个软件」、「用户想要下载一个文件,但这个文件已经在服务器端删除了」、「用户想要下载一个稀有资源,但是没有时间挂机」……

在迅雷推出对应的功能之前,这些问题也是「无解」的,就像是迅雷现在所面临的商业化与用户体验的平衡一样。

通过倾听用户的声音,对行业的理解和新技术的应用,迅雷已经很多次解决了看起来无解的问题。

而这一次,迅雷祭出区块链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还能让迅雷自己站着挣钱。

正像每一个区块链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虚拟加密货币一样,玩客云也有自己的玩客币。

与其它的虚拟币不同,迅雷的玩客币并非凭空创造出来的货币。它不需要 ICO,而且其发行机制本身就代表着价值的产出——玩客云的用户共享出的空闲带宽和存储空间。

比特币挖矿是用无穷的算力去计算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这一过程除了浪费电没有任何意义。而玩客币的挖矿过程,其实是让用户贡献闲置的资源给其他用户使用。

用更专业的说法,玩客币实现了带宽和存储空间的资产证券化,大幅度的提高了他们的交易和对接速度,让闲置的带宽和存储空间能够随时随地被最需要它的人购买。

也因此,不像其他数字货币那样空中楼阁,玩客币有着天然的消费场景,陈磊举了一个例子:

用过私有云的都知道,私有云既安全也不安全。虽然数据都在自己的设备上存着,但自己的设备一旦出现故障那资料就永久丢失了。玩客云提供了一个开关,如果用户打开这个开关,用户存储在玩客云里的数据就会被加密之后拆分成无数的碎片,存储在其它玩客云用户共享出来的空间里。

如果本地的存储设备损坏,那就能从其它玩客云用户那里恢复备份。要使用这个功能,必须支付一定的玩客币。而对应的,那些帮助存储了他人文件碎片的玩客云用户,就会收到相应的玩客币奖励。

相比其他区块链,玩客云确实也距离普通用户更近——所有与带宽和存储相关的应用,都能在玩客云的区块链上跑起来。

「如果迅雷说,我们现在要 All In AI,那外界肯定会说……嗯……就不说了吧。但是如果我们说我们要 All in 区块链,那么大家可能会说确实非你们不可。」

陈磊还说,迅雷会不断的推动玩客币在迅雷生态体系内的落地,因为 C 端应用才是区块链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陈磊看来,迅雷是一家从 P2P(点对点)起家的公司,「去中心化」的理念刻在这家公司的灵魂里。而区块链的本质实际上是 P2P 技术的一种升级,在技术层面上彻底解决了去中心化网络信用和溯源的问题,这让 P2P 技术能够承载更多的应用。

而迅雷恰好在将 P2P 技术转化为面向普通用户的产品这件事上,有着别家公司所没有的经验和积累。

迅雷十分有信心未来 P2P 会再度流行,陈磊在发布会上谈到甚至连「自动驾驶」都需要用到共享计算和 P2P 的技术——

自动驾驶所需要的城市高清地图容量 100GB 起跳,为了能实现实时更新,及时分发。未来更新地图的方式一定不是每辆车去连接一台远端服务器,而是车与车之间相连,车与路面信号装置之间相连,路面信号装置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可以对大型文件进行分发的 P2P 网络。在这个 P2P 网络里,为了保障文件传输的安全不被篡改,利用区块链进行验证又是必须的。

曾在 Google 工作过的陈磊并没有将迅雷比做 Google,也没夸海口说迅雷要成为一家 Google。但却将区块链技术对整个行业的变革,比作了 Google 对云计算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

All in 区块链迅雷,在这样一个由区块链所驱动的未来世界里,一定有着更光明的未来。

vBQKN2RmoZ7DFIekmxQW.png

原文来自:品玩

声明:所有来源为“聚合数据”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如对内容有异议或投诉,请与我们联系。邮箱:marketing@think-land.com

  • 全球天气预报

    支持全球约2.4万个城市地区天气查询,如:天气实况、逐日天气预报、24小时历史天气等

    支持全球约2.4万个城市地区天气查询,如:天气实况、逐日天气预报、24小时历史天气等

  • 购物小票识别

    支持识别各类商场、超市及药店的购物小票,包括店名、单号、总金额、消费时间、明细商品名称、单价、数量、金额等信息,可用于商品售卖信息统计、购物中心用户积分兑换及企业内部报销等场景

    支持识别各类商场、超市及药店的购物小票,包括店名、单号、总金额、消费时间、明细商品名称、单价、数量、金额等信息,可用于商品售卖信息统计、购物中心用户积分兑换及企业内部报销等场景

  • 涉农贷款地址识别

    涉农贷款地址识别,支持对私和对公两种方式。输入地址的行政区划越完整,识别准确度越高。

    涉农贷款地址识别,支持对私和对公两种方式。输入地址的行政区划越完整,识别准确度越高。

  • 人脸四要素

    根据给定的手机号、姓名、身份证、人像图片核验是否一致

    根据给定的手机号、姓名、身份证、人像图片核验是否一致

  • 个人/企业涉诉查询

    通过企业关键词查询企业涉讼详情,如裁判文书、开庭公告、执行公告、失信公告、案件流程等等。

    通过企业关键词查询企业涉讼详情,如裁判文书、开庭公告、执行公告、失信公告、案件流程等等。

0512-88869195
数 据 驱 动 未 来
Data Drives The Future